松下大马净利润暴遗跌67% 骤降背后或迎产业拐点
是产业竞争格局变化的直接反映。
近日,松下集团在马来西亚的本地子公司 Panasonic Manufacturing Malaysia Bhd.(简称 PMMA) 公布了其 2025 财年第一季度(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)业绩,其净利润为 780 万令吉,同比暴跌约 67.4%,而营业收入也下滑 18.7%至 1.797 亿令吉。
The Edge Malaysia报道称,这一显著下滑反映了 PMMA 面临的结构性挑战:国内市场恢复乏力、出口需求减弱,以及中国低价竞争者的入侵。
进一步看,其主营净利率也由早年水平(如 2020 财年约 11.12%)一路下滑至去年(2025 财年)约 5.6%。在资本市场上,股价同样承压,从高峰期的 40 令吉一路跌至当前不足 9 令吉,年内跌幅超过五成。
这不仅是一组冷冰冰的数字,更揭示了马来西亚传统家电制造正处于一个关键拐点。
对投资者而言,这已不仅仅是周期波动,而是产业竞争格局变化的直接反映。
面临外部冲击
近年来,中国品牌凭借规模优势与高效供应链,以极具竞争力的定价快速进入东南亚市场。风扇、吸尘器等大众化家电品类成为首当其冲的战场,本地消费者对“高性价比”的偏好不断增强,削弱了松下等传统品牌的溢价能力。
出口需求减弱
PMMA 的产品出口至中东、越南和香港等地,但在全球消费力下降的大背景下,这些市场的需求正在明显放缓。特别是中东市场的订单缩水,使得出口收入未能发挥缓冲作用。
成本压力与产能闲置
除了需求端的疲软,供给端问题同样严峻。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上升,加上公司在退出厨房电器业务后的产能闲置,导致生产效率下降,单位成本被进一步推高。
战略调整:寻找新的增长曲线
面对盈利持续下滑,PMMA 已开始进行业务调整。
一是聚焦核心品类:逐步剥离利润率较低的小家电业务,把资源集中在风扇、吸尘器与部分水相关产品。
二是押注水处理市场:公司正积极推动净水器、淋浴和喷淋系统等新产品线,期望以此填补产能空白,同时抓住东南亚家庭对水质改善需求上升的机遇。
三是强化内部能力:通过优化研发、零部件生产和模具设计,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,并尝试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。
这些举措体现了公司对转型的自救决心,但能否在短期内看到成效,仍需时间检验。
五个关键观察点
价格战不可长久:依靠低价取胜的竞争模式难以维持,差异化产品与服务才是传统品牌未来的立足点。
新业务能否撑起增长? 水处理与智能家居或许是蓝海市场,但规模尚小,需看能否快速放量。
供应链韧性待提升:产能利用率和制造灵活度,将决定公司在需求波动时的抗风险能力。
母公司支持至关重要:作为子公司,PMMA 若想扭转局面,需要松下集团在资本与技术层面的进一步倾斜。
现金储备是一道防线:公司目前仍持有超过 4.8 亿令吉现金且无债务,这为其转型争取了时间,但也意味着市场对管理层的执行力有更高期待。
松下马来西亚的困境既是自身经营的挑战,也是东南亚家电产业的缩影。消费偏好转向、区域竞争加剧、成本结构恶化,这些变量正在迫使传统厂商加速调整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这是一只处于“价值重估”阶段的股票;对于行业人士来说,这是一堂关于如何在价格洪流中寻找差异化出路的现实案例。
未来几年,PMMA 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将“阵痛期”转化为重生的契机。危机之下,唯有转型与创新才能换来新的增长曲线。
(参考资料:The Edge Malaysia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