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G在澳洲招募韩国“低薪实习生” 是剥削还是文化差异?

严重背离了实习制度“以学习为主”的初衷。

近年来,跨国企业对“实习生制度”的滥用,正成为全球职场伦理的新灰区。ChannelNews 最新独家报道揭露,LG Electronics 在澳大利亚涉嫌以“低薪实习”的形式,规避当地劳动法规,而背后竟牵涉到韩国政府支持的海外人才计划。这起事件不仅是劳资纠纷,更暴露出企业全球化进程中权力与责任的失衡。

据报道,LG 通过第三方机构,将部分韩国年轻人派往澳洲子公司实习,每月仅发放约 1,000 澳元津贴,却让他们承担全职工作。这一金额远低于澳大利亚最低工资线,严重背离了实习制度“以学习为主”的初衷。

 

LG在澳洲招募韩国“低薪实习生” 是剥削还是文化差异?

更值得关注的是,这一做法与韩国人力资源开发署(HRDK)主导的 “WorldJob+” 海外实习项目直接相关。该计划原意是帮助青年积累国际经验,却在现实中沦为企业削减人力成本的工具。

报道指出,这些实习生在澳洲实际承担着销售、市场等日常工作任务,但被公司归为“非正式实习”,从而绕开工资和社保义务。

LG Australia 声称支付的是“合法津贴”而非工资,以此规避责任。然而批评者指出,这样的法律解释“名不副实”,在事实上构成对劳动权益的侵蚀。韩国学者也指出,这类“国际实习项目”正被企业滥用为“合法化的低薪劳工通道”。

事件进一步升级,还涉及到 LG 澳大利亚前人力资源总监 Amanda Jackson 的指控。她举报公司高层存在性骚扰、文化歧视和压制举报的行为,甚至声称内部调查被高层阻止,理由是“不想事情闹大”。如果这些指控属实,那么 LG 的管理文化问题远比实习生薪酬更为深层。

从更宏观的视角看,LG 事件反映了三个值得警惕的趋势:

第一,实习制度的边界被系统性模糊。
在全球化浪潮中,“实习”常被企业包装为教育合作,但实际上成为压低人工成本的手段。

第二,跨国公司的法律套利空间巨大。
不同国家的监管体系差异,为企业提供了灰色操作的空间,使得“津贴”“志愿”等词成为逃避责任的护身符。

第三,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共谋风险。
当政府项目与企业利益交织,青年劳动力可能被制度性地推向廉价劳务的陷阱。

总的来说,这起“低薪实习生丑闻”不仅是 LG 的一次公关危机,更是对全球企业伦理的一次拷问。当“学习机会”被包装成“低薪劳动力”的外衣,实习生的梦想便成了现实的牺牲品。真正的国际化,不应建立在廉价劳工之上,而应以公平、透明和尊重为基石。

(参考资料:channelnews)


赞 (0)
上一篇 2025年10月16日 22:58
下一篇 2025年10月16日 22: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