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原生制造:西门子与 凯捷 如何重塑工业未来?
将共同构建“AI-原生”(AI-native)数字平台。
在制造业面临转型浪潮之际,Siemens 与 Capgemini 的合作为行业提供了一个“从内容到行动”的范本。两家公司宣布,将共同构建“AI-原生”(AI-native)数字平台,覆盖产品工程、制造运营与价值链各环节。
为什么必须:制造业的痛点与时代命题
首先,制造业长期被信息技术(IT)与运营技术(OT)分割所困。传统工厂往往有独立的生产系统、控制系统、数据系统,缺乏整体互联能力。Siemens 与 Capgemini 的合作即指向这一“割裂”所带来的效率低下与创新阻碍。

其次,客户对“速度”“质量”“可持续性”的要求正变得更迫切。产品上市周期缩短、质量误差容忍度下降、环保合规压力上升。文章指出,两家公司联合打造的平台可帮助制造商“缩短上市时间、提升质量、推动可持续性”。
第三,制造正在进入“智能制造3.0”时代:仅仅自动化已不足够,而必须融入 AI、数字孪生(digital twins)、实时分析、生态级平台。这意味着,不再是“在旧系统上贴AI”而是“从一开始就拟定AI-原生的平台架构”。两家公司所强调的“AI-native”理念即为这种根本性转变。
Siemens 与 Capgemini的策略亮点
Siemens 擅长工业软件、自动化基础设施、电气设备与可持续解决方案;Capgemini 则在工程服务、企业转型与行业洞察上具备深厚积累。两者组合形成“技术+变革咨询”双核驱动。文章中引用 CEO 语录:“Siemens 提供引擎(industrial AI, digital twins, automation),Capgemini 像指南针(understanding customers’ challenges and ambitions)”。
行业覆盖广泛、应用场景深入
合作不仅限于传统汽车、航空、生命科学等制造业巨头,还延伸至如氢能、水处理、绿色钢铁等新兴制造场景。通过案例:在航空企业 Airbus 上,双方助力其目标:到2030年减排固定排放85%。
另一个在制药企业 Sanofi 的案例中,他们利用制造执行系统(MES) + 生成式AI,将纸质批次记录数字化、提升批纪录审查效率70%,减少偏差80%。
“AI从起点”而非事后嵌入
与许多后来派“贴 AI”的做法不同,两家公司明确指出:这一代平台将“从根基嵌入AI”,即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将人工智能、数字孪生、自动化流程视为基础,而非改造旧系统。这意味着未来系统将更具灵活性、更适应变化、更可扩展。
影响:对制造业与客户的深远意义
制造业:升级与转型的加速器
这次合作代表了制造业迈入“智能+绿色”新阶段。制造商可以借此缩短产品上市周期、提升运营效率、强化品质管控,同时通过数字化减少资源浪费、提升环保指标,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。另一方面,它也提升了制造业进入门槛:未来若没有“AI-原生”能力或生态平台的支持,可能难以在激烈竞争中生存。
客户视角:更高体验、更低风险
对于下游客户(如采购商、品牌商、服务商)而言,这意味着他们能获得:更短的交付周期、更高一致性的产品质量、更多定制化能力(通过数字孪生+仿真实现)以及更环保的制造方式。产品不再只是“买回家就用了”,而是“我们知道它在背后怎么被设计、怎么被优化、怎么被监控”。
整体生态:从孤岛到协同网络
制造业中的软件、硬件、服务、不再各自为战。Siemens 与 Capgemini 的模式促成一种“平台+生态”思维:数字孪生、AI代理、云-边缘协作,这些不仅让单个制造企业受益,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、物流、售后、维修服务、再制造形成更高效、协同的网络。
风险提示:转型成本与组织变革不容忽视
不过,转型并非没有挑战。技术引入固然关键,但企业文化、人才能力、流程变革、数据治理、网络安全甚至法规合规等同样必须同步升级。其次,“AI-原生”系统要求大量初期投入——小型制造商若跟不上,可能被市场进一步边缘化。
Siemens 与 Capgemini 此次合作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对接,而是对制造业未来模式的宣言:智能制造必须“从起点设为AI”,必须让“数字化、自动化、可持续”成为同等核心,而不仅仅是附加选项。对制造商而言,这是一场必须主动参与的变革;对客户而言,这是对产品质量、交付体验与企业责任的新期待。制造业的未来,正站在“技术平台化+生态协同化”的新起点上。文章由此提示:在数字化浪潮中,唯有先行者才能改写产业规则。
(参考资料:sustainabilitymag,图片为西门子视频截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