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CL在马来西亚步频快价格乱 扩张考验管理智慧

TCL价格换市场是必然的逻辑

重返马来西亚放弃代理商模式、自设公司的,从2023年以来以价格换市场取得一定成效。

但这剂猛药同时带有一些副作用。部分马来西亚小规模经销商表示,目前放弃(还有想放弃的)与合作,主要原因是价格倒挂之下销售受阻无法承受亏本阵痛。

经销商举例,比如在售1匹空调给经销商的批发价格是750令吉,而TCL自己在电商(TikTok Shop)销售的价格可能是700令吉甚至更低,这样一来经销商不仅无利可图,甚至可能会产生卖一台亏一台的现象。

TCL在马来西亚步频快价格乱  扩张考验管理智慧

价格换市场的策略,确实对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有一定的成效,但这同时也等于把另一条路堵上了——在价格倒挂、利润被挤压时,小经销商、小规模综合卖场与合作或终止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?

TCL价格换市场是必然的逻辑

从TCL的角度看,用价格换市场是必经之路。TCL重返市场,需要在短期内快速打造品牌认知推高销量,并且需要修复、构建渠道关系。尤其是渠道建设,需要用时间和信任换空间。

对而言,通过自营平台,社交电商和头部渠道,在短期以较低成本获取流量与交易,这契合“先占位、后提利”的打法逻辑。

不过,这种策略的弊端是牺牲一些小经销商利益,并且在渠道下沉方面品牌触达会受到一定的影响。

马来西亚家电零售市场较为特殊,多是由家族企业经营多年,很多经销商虽然规模不大,但经营时间少则十几年,多则几十年。他们以熟人构建的社区生态模式对于品牌触达、品牌美誉度、售后服务等有一定的影响。如果部分小经销商流失,对TCL的终端服务能力与消费者体验将会产生影响。

经销商用利润换市场是必然的逻辑

对任何经销商来说,获取利润是他们的底线。如果出现卖一台亏一台,不仅无法竞争,还会削弱经销商的整体优势,理性的反应就是退出。

当消费者看到经销商同样的产品比自营价格高时,可能会下意识为经销商贴一张“价格高”的标签。这对经销商来说,宁可放弃与合作,也不愿意背负这张标签。因此,放弃是小经销商的必然选择。

TCL现象不是个案

其实,出现的问题并非个案,很多中国品牌初期进入马来西亚都会采取类似的策略。

一方面,他们需要快速开拓渠道,另一方面用价格杠杆换取市场份额,必然会与渠道下沉产生价格矛盾。这种供应商与经销商之间的“渠道内卷”会给小经销商的合作信心带来打击。

虽然自营渠道依靠价格可能会推动销量上涨,但这暴露出在马来西亚存在的短板:

一是与小经销商的合作关系维护不足。小经销商单纯从销量来看,有一定的规模局限性,但他们的优势是在社区、城镇周边对用户的影响是长期而持续的。尤其是对品牌在本地的触达和售后影响力不可忽视。

因为这种体量的经销商有多年的历史,他们是完全基于熟人社会构建的商业模式。与小经销商争利,表明在与小经销商的合作分寸把握不到位。忽略了这一点,导致合作分寸把握失衡。

二是凸显产品单一阅读市场能力弱的短板。实际上,不少供应商都会通过自营,由于价格较低的确推动了销量的增长。但不同的是,其他品牌会以差异化产品来平衡零供关系,线上专供和线下专供是不同型号的产品。

比如,A型号的1匹空调只给线下经销商销售,供应商在网上销售型号不同功能有别的B型产品,既能兼顾经销商的渠道和销量,也能推动市场份额持续做大。

有经销商表示,重返马来西亚市场两年多时间,但在理解市场、产品矩阵方面,和竞争对手相比,还存在不足。他们最应该深入了解小经销商以及渠道下沉时用户需要什么。应该学会通过产品、渠道和利益平衡各种关系。

重返马来西亚市场,可以理解TCL的心情。他们想要按下市场快进键,需要多种通路快速获取份额。毕竟,马来西亚3300万的人口基数,增长空间是可以想象的。如果不加速,很可能市场份额被同行稀释。只是,我们认为在发展的过程中,应该兼顾小经销商、倾听大经销商的声音。

扩张不是单纯市场占位,而是一个与经销商、平台、消费者共同构建的生态系统。

TCL来说,如何在扩张与共赢之间找到平衡,是对TCL管理层智慧与远见的真正考验。

 

赞 (0)
上一篇 2025年10月22日 04:41
下一篇 2025年10月22日 04:4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