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南电子制造的转型拐点:从“组装工厂”到“价值链跃升”

避免被长期绑在“世界货物组装室”的角色框架中。

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,越南电子制造业正站在一个关键节点上。虽然其出口总量持续快速增长,但背后隐藏的是对低阶加工阶段的高度依赖。如今,越南正试图通过本地化、增值化战略,提升产业价值链位置,;

现实图景:规模虽大,却附加值偏低

近年来,越南电子、计算机与零部件出口表现亮眼,2024年出口总额达到约 1,265 亿美元,同比增长 15%。其中,电子零件、计算机产品、手机及其组件占据主要比重。

越南电子制造的转型拐点:从“组装工厂”到“价值链跃升”

然而,这背后的产业结构仍显脆弱:95% 以上的出口价值来自外资企业,国内企业多处于低位环节(如封装、测试、简单组装)——真正掌控设计、核心技术、品牌溢价的寥寥无几。

本地化率依旧偏低,仅在 5%–10% 区间浮动。关键零件、芯片、核心软件和研发能力仍严重依赖进口,特别是半导体类产品几乎没有自主供应能力。

政策驱动:战略转型已成共识

意识到结构性瓶颈后,越南政府将战略重点从“追求产值”转向“提升价值”。政策层面的调整可见以下几个方向:

从目标产率到价值提升:政府放弃原先追求“45%内销替代、65%产值本地化”的指标,用“10–15% 的价值增值率”作为中期战略目标。

优惠税制与一站式服务机制:对于高科技项目、设计研发投入项目,越南提供低税率优惠;行政审批程序也向电子与半导体领域提供绿色通道。

人才与研发支持:越南正推动产学合作、技能培训,以及与跨国公司共同设立研发中心,力图缩短本土企业在核心能力方面的差距。这些政策调整显示出国家层面并非被动跟随,而是有意规划一个可持续的上升路径。

挑战依然明显:拦路虎和转型难题

尽管战略方向清晰,越南要从“组装基地”跃升为“价值中心”并非易事。以下几大挑战不能忽视:

技术与研发积累不足:核心零部件与专利技术尚掌握在发达国家与跨国企业手里,本土企业要从零起步追赶,难度极高。

创新生态尚未成型缺乏风险投资、研发机构、人才聚集区与知识产权保护环境,使得本地创新难以沉淀,容易沦为“跟随者”。

供应链配套不完善:包括材料、设备、测试仪器在内的高端配套环节依赖进口,限制了本地产业链的完整性。

国际大厂话语权依旧强势:虽然有越南企业进入三星等供应链,但大多数处于 tier-2/3 层级,难以获得核心角色和更高利润空间。

观点:越南的机会与路径选择

越南有条件、有意愿、有政策支持去走出“低端代工”的陷阱。关键在于选择正确路径,而非盲目升维

从“做得更多”到“做得更好”不必在所有环节上与巨头竞争,而应在部分关键节点(如 IC 封装、测试、设计)深挖能力与资源,形成差异化竞争力。

构建创新-资本-人才三位一体生态:产业升级不能只靠政策补贴,而要由市场机制来激励创新与投入。越南可借助与日企、韩企、中国企业合作,共建研发中心,提高技术溢出效果。

吸引优质 FDI,而不是被动“填坑”不是让所有投资者进入,而是选择那些愿意带来技术、品牌与研发能力的战略型投资。

区域协同而非孤军突进:越南可与东盟沿线国家(如马来西亚、泰国、越南、 菲律宾)在电子产业链上形成分工协作,共享创新溢出与市场资源。

越南的电子制造业正在经历一次可决策的转型拐点。它有实力接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抛出的窗口期,但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完善本地化能力、推动创新体系建设,并在国际竞争中选准细分路径。

未来的趋势并非单纯迁厂,而是“能力系数”的迁移——谁拥有设计、谁掌握技术、谁能整合资源,谁就能留下。在这场新赛道中,越南既是挑战者,也是潜在赢家。

(参考资料:b-company.jp;图片来源:pixabay


赞 (0)
上一篇 2025年10月14日 09:32
下一篇 2025年10月14日 09: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