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下尖端面部认证技术具有行业领先优势
效率与体验并重。
综合Panasonic Connect 官网的报道,在 Expo 2025 Osaka, Kansai, Japan,Panasonic Connect 利用其先进的面部识别系统进行了大规模人员通行控制,这一项目不仅体现了技术自身的成熟,也揭示了智能基础设施演进的三个关键趋势。

场景规模化验证技术
此次博览会场地规模宏大,预计迎来约 2800 万人次参观,参与人员数以万计,施工期、运营期、访客通道均采用面部认证系统。
在建设阶段已处理 300 万人次以上认证,运营阶段日接约 10 万人次。([turn0view0]) 这标志着其技术已超出实验室或小规模试点,获得了“真实环境+高负载”下的验证。对任何希望将生物识别系统投入现实世界的厂商而言,这样的大规模场景是极具说服力的。
效率与体验并重
传统的通行管理往往因身份核查、证件审核、等待排队而效率低下。此系统运用面部识别与 AD 通行证/QR 码等方式结合,使得人员只需短暂停留即可进入,并且不受口罩、头盔等遮挡因素影响。
施工阶段人员反馈显示:在“速度”和“准确率”两项中分别获得了 4.7、4.9 分(满分 5 分)。这说明:智能基础设施的价值不仅在于“安全”或“功能”本身,更在于它如何改善使用者体验,从而推动更广泛的社会采纳。
技术延展与产业生态化
文章提到,Panasonic Connect 基于其影像处理核心技术,长期服务于机场、园区、零售、办公楼等多个场景,并在此次项目中联合 Dai Nippon Printing(DNP)成立联盟,共同开发适合大型场馆的通行解决方案。
此外,其在 2023 年与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(NTU)合作,通过“区块不变学习(partition‐based invariant learning)”改进算法,使系统在多种肤色、年龄、遮挡情形下仍维持高准确率。
由此可见,生物识别系统已不是单一技术堆砌,而是生态系统建设、横向跨界合作与供应链整合的结果。
可见,Panasonic Connect 在 Expo 2025 中的应用展示了智能基础设施从“技术验证”步入“应用常态化”的路径。对于想要在类似大型场馆、交通枢纽、商业综合体部署智能通行系统的组织而言,有三点启示尤为关键:
选择经大规模验证的系统,避免在关键场景中技术未达可靠水平;
聚焦用户体验,技术如果只是功能强,但使用不便,仍难形成规模;构建生态协同,单靠一家公司很难完成系统建设,跨界合作、流程整合、后续运营支持同样重要。
未来,随着更多场景如机场、体育场、城市公共空间引入生物识别与智能通行系统,我们可能看到“门禁”不再是入口控制,而成为“服务节点”——即识别、引导、服务多功能合一的基础设施。Panasonic Connect此次的实践,正朝着这一方向迈进。
(图文来源:Panasonic Connect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