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来西亚家电迎来转型窗口
根据The Edge Malaysia报道,近日,马来西亚政府宣布将推行“Buy Made-in-Malaysia, Buy Low-Emissions”(买马来西亚制造、购买低碳排放产品)政策,在公共工程采购中优先采购本地制造、低碳排放材料,同时鼓励私营
根据The Edge Malaysia报道,近日,马来西亚政府宣布将推行“Buy Made-in-Malaysia, Buy Low-Emissions”(买马来西亚制造、购买低碳排放产品)政策,在公共工程采购中优先采购本地制造、低碳排放材料,同时鼓励私营部门跟进。此举表面上聚焦钢材产业,实则在更深层次上发出了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政策信号。
这一政策对于家电产业来说,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:一方面,它可能成为未来“绿色家电”与“地方制造”获得政策加持的跳板;另一方面,它揭示了制造业与环保要求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。
政策导向:绿色制造
在该政策中,马来西亚政府拟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优先采购低排放制造产品,而钢材作为基础支撑材料被列为重点对象。虽然新闻中指出钢材在产业结构中占比最大(约 63%),家电行业所占约 9%,但家电产品的金属零件、结构件、机身外壳等与钢材紧密关联。
若未来这类政策延伸至电器、家电采购环节,那么本地生产、绿色标准、低碳认证将成为优势门槛。
这意味着若家电厂商希望在本地市场有更好竞争力,就必须考虑“本地制造 + 绿色材料 + 低排放工艺”的组合路径。与其被动适应,不如主动布局,提前进入绿色采购链条。
战略升级
这一新政出台的背后,体现了马来西亚制造业的战略升级,从“成本主导”向“价值主导”转型,绿色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。对于家电制造业来说,那些能够在材料、工艺、碳管理方面提前严控的厂商,将在未来获得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加持。
在全球范围内,低碳、碳足迹、可持续认证正在成为产品进入发达市场的“必备门票”。马来西亚的政策其实在内建这种壁垒:本地企业若能满足低碳标准,将具有相对优势。同时,对于出口依赖型家电品牌而言,若能在当地生产基地达标反而是双赢。
绿色供应链效应
为满足低碳采购要求,上游材料企业、钢厂、零部件厂都可能被驱动升级。家电厂商若从源头就参与选择绿色供应商,在成本与技术上更有主动权。逐步形成绿色生态圈。
对于家电企业而,要尽早选用低碳或可回收材料,优先采购通过绿色认证的钢材、铝材等。并推动工厂、产品获得碳足迹认证、环保标签认证,以应对采购政策要求。
包括节能设备、余热回收、生产线优化、废气处理等升级。通过技术改造降碳,让本地制造不仅在材料端合规,也在能耗与排放端具备竞争力。
将更多关键部件制造和采购本地化,减少进口材料碳包袱,同时降低运输碳排与成本。与本地材料厂商、钢厂建立合作,确保低碳标准延伸至整条链。
马来西亚“买本地、买低碳”的政策虽当前重点在钢材领域,但它释放出的信号意义远不止于此:整个制造业正被纳入绿色治理方向。对于家电行业而言,这是一道明确的战略指令——在全球低碳化的大趋势下,被动应对不再足够,只有主动升级,才能抢占未来。
如果家电企业能借此契机,在本地制造与绿色标准上抢先布局,那么他们不只是迎合政策,更能创造新的竞争壁垒。马来西亚可能是起点,东盟市场乃至全球制造业,未来或将见证一场“绿色标准化浪潮”的兴起。